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6%9 ... 00075.html
同「包」唔同命,以Bakehouse為代表,近年本港精品包餅店遍地開花,動輒30多元一個包、一件餅,顧客幫襯面不改容,還引起大排長龍。但另一邊廂,多家老牌包餅店深陷困境,繼凱施餅店執笠後,擁有41年歷史的大班麵包西餅亦宣告全線結業。講到底,「大班」倒下來主要有三大原因,包括該品牌未能追上潮流變化、行業競爭激烈,以及其主打的「冰皮月餅」產品人氣大不如前。由此亦可見,本港餐飲行業未必「冇得做」,只不過「貼地」和「夠潮」至少要掌握一瓣,才可成為贏家。
未能趕上潮流 難吸年輕客
近年很多精品包餅店都標榜「酒店名廚出品」,例如Bakehouse創辦人Grégoire Michaud曾經擔任四季酒店糕點總廚,他自立門戶亦相當於「把五星級糕點帶到街頭」。在這方面,大班其實也相似,其創辦人郭鴻鈞先後効力半島和喜來登酒店,及至1984年在牛頭角淘大商場開設第一間大班餅店,主打西式糕餅,在當時算是新派風格。
當然,大班打響名堂是在1989年首創「冰皮月餅」,在市場上被驚為天人,及後引起很多其他行家仿效。猶記得在九十年代初,每逢中秋節前夕,大批市民搶購「大班冰皮月餅」的盛況,不亞於今日「排隊買Bakehouse」,該品牌在高峰期於全港擁有28家分店。
不過大班近年業務漸走下坡,昨日宣告全線結業,關閉僅存的9家分店。不少人把該品牌執笠歸咎於2019年反修例風波,但實際上,大班早於2019年之前已經陷入頹勢,再加上最近幾年餐飲行業大洗牌,其「捱不住」並不令人太過意外。
總體而言,大班倒下來主要有三大原因。首先是未能追上潮流變化,如上文提到,大班在創辦初期曾被視為新派風格,可是「長江後浪推前浪」,近年以Bakehouse為代表的精品包餅店遍地開花,每個包、每件餅動輒索價30多元,卻勝在「打卡able」,吸引大批年輕人追捧。相比之下,大班未有搭上這趟快車,數十年來維持原有定位;在年輕顧客眼中,該品牌跟「美心」、「奇華」、「超群」等其他老字號沒啥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