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京周記:閱兵數十萬人快速疏散
2019/10/6
【明報專訊】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暨群眾巡遊結束已近一周,除受閱官兵和武器裝備都已逐步返回原部門外,代表各省參加巡遊的花車則停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供遊人免費參觀合影。若要問閱兵給記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則是活動結束後數十萬人的快速疏散。
開始前數小時搭台 結束後數小時拆除
十一當日,參加閱兵和群眾巡遊,以及觀禮者和後勤保障人員究竟有多少人,官方並沒有確切數據。但據此前報道,上月24日最後一次全流程綵排時,參加人員總數已超30萬人次。天安門地區面積約2.2平方公里。在如此狹小的地區,如何能夠短時間內依照要求安裝觀禮席位和保障相關人員安全快速地進入,也十分考驗統籌規劃能力。
閱兵當日,有工程保障人員向記者證實,連夜用了3個半小時在天安門東西兩側臨時搭建起觀禮台和記者區,而在閱兵和群眾巡遊結束後,也需在三四個小時內拆除觀禮台,並將相關部件迅速運走。工程人員拆除觀禮台的時段,也是觀禮嘉賓及受閱人員、記者離開的時間。
疏散過程「訓練有素,一下就不見了」
有疏導保障人員告訴記者,當日為疏散人員,當局共在天安門地區設有43個集散點,並派有4000多名工作人員及志願者在現場駐守,負責指引現場各區塊人員的疏散路線及提供登車時刻表。即使是相同的疏散集結點,不同的方隊也會被要求按照不同的路線前往集合,以便集結點有時間和空間分批將陸續抵達的人員疏散,避免堵塞交通。
和絕大多數疏散人群一樣,在金水橋前採訪區的記者不准穿越天安門廣場直達集散點,需繞過人民大會堂走半個「中」字。這對於在頭一日忙了一整天,又一夜未眠並高強度工作4小時後,大批記者在活動結束後已然精疲力盡,抱怨為何不能安排就近乘車。但面對數十萬人在兩個小時內便被疏散得一乾二淨的現實,包括多名外國駐華記者在內的同行也不由的驚歎活動組織嚴密,疏散過程也「訓練有素,一下就不見了」。想來大費周章安排繞路集合,也是為了有條不紊地撤離吧。
明報記者 鄭海龍